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健康常识 > 保健常识 >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小儿脑瘫异常姿势抑制的护理干预

作者:未知
字号: + - 14
小儿脑瘫是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库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功能活动的疾患。
  临床表现
  患儿抬头、翻身、坐起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节,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肌张力增高或低下或交化不定,智力低下,眼睛内斜视或屈光不正。语言发育迟缓,构音困难等。异常姿势反射:指存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紧张性迷路反射中的一项或多项。
  护理干预
  小儿脑瘫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占很重要的位置。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及指导、预防并发症,随时矫治患儿的异常姿势和体位,据文献报道,异常姿势反射是形响康复疗效的要因素。所以,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异常姿势反射存在者必须首先完成对其异常姿势的抑制,才能保证脑瘫患儿重新获得正常运动功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卧位
  对于一个没有行走能力的脑瘫儿,他的大部分时间很可能是在床上度过的,如果卧床姿势不正确,会使异常姿势和肌张力强化,因此让息儿采用正确的卧位至关重要。痉挛性脑瘫患儿睡眠一般不宜长期采用仰卧姿势。以侧卧位好,可以使痉挛肌肉的张力得到改善,有利于动作的对称。同时,侧卧位也适合于各种脑瘫儿。
  侧卧位有以下优点:痉挛型患儿侧卧时,痉孪症状可有改善.有非对称颈紧张反射的患儿可以在侧卧位时抑制此原始反射;小儿在侧卧时两手易伸向中线位,有利于伸展肘关节和促进上肢运动的发育。
  俯卧位也是脑瘫患儿可以采取的体位,这个姿势有利于抬头及患儿身体各部分能保持对称;但对肌张力低下的软瘫儿,应防止发生呼吸道堵塞、窒息的危险。
  2、正确抱姿
  不能独坐、站、走的脑瘫患儿,母亲常将其抱在怀里。如姿势不正确.异常姿势得以强化,将阻碍正确的姿势形成。对于以伸展为主的痉挛型脑瘫儿,抱起前使他们对称地坐起来,让患儿的髋部向前适当屈曲,协助者双手握住患儿的两腋下,控制患儿双肩使之旋前,肩胛带拉伸,双臂稍上举。患儿两腿分开骑跨在拥抱者躯干上。对屈曲为主的痉挛型脑瘫儿,抱时姿势尽量使患儿胶体伸展,使患儿头部、上肢、躯干、髋部和膝部均保持伸展状态。对手足徐动型脑瘫儿,除上述原则外,主要控制患儿不自主的动作,使患儿保持姿势和体位的稳定性.使患儿膝、髋关节充分屈曲,头部和躯干伸展。
  不良姿势的纠正
  1、不良姿势
  ①w型坐姿:患儿的两腿过度屈曲似跪的姿势,臀部坐在屈曲、内旋的两小腿之间。这种姿势的支持面很大,易获得身体的稳定性。如长期采用会加重或导致两腿屈曲性痉挛甚至诱发关节半脱位。
②圆背坐姿:患儿腰背肌或下肢肌张力异常,头控制差,不能持久坐稳,可造成脊柱弯曲畸形。
  ③盘腿坐姿:双下肢膝关节痉挛,长期采用只能使痉挛越来越加重。可将患儿放置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患儿的头部搁在母亲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亲的前臂承托,患儿的双手被放在身体的前面,整个身体的姿势显得相对对称,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正常些。
  2、要加强头部、躯干的控制,保持头部中线位。脑瘫患儿由于吸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头很难摆在正中位,常常是倾向一面.并且头紧贴枕头,长久地保持这种姿势将会发生脊柱关节的变形,会影响脑瘫患儿的正常发育,可把小婴儿放在有靠背式或扶手的椅子上维持坐位姿态。
  加强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引起的情绪行为障碍均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可表现为任性、好哭、固执、孤僻、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情绪不稼定等。所以在护理中要了解息儿的心理,耐心细致、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护理沟通,充分了解患儿需求,给以正确的引导,使患儿的身心发育有一个良性发展。
  脑瘫患儿的护理干预繁杂而艰苦,需要护理人员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细心观察,耐心去做,使其增强信心,积极主动配合临床。这样才能使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儿脑瘫异常姿势抑制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