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马蹄足内翻:你需要了解的病因、症状与治疗
什么是马蹄足内翻
马蹄足内翻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它主要分为先天畸形和后天性内翻两种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足部出现了异常的形状改变,主要是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平衡会引起骨关节畸形,如果孩子还在畸形的基础上负重,那么畸形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畸形的四个部分:马蹄足内翻畸形包含四部分:前足内收内旋,后足内翻,踝关节下垂,胫骨内旋。病变主要在跗骨,距骨变化最明显,致足部畸形。孩子长大过程中,足部软组织挛缩使畸形更固定,且因骨头受压不同,压力小处发育旺盛,压力大处发育受阻形成骨性畸形。
骨头的变化:正常孩子足部距骨体与其头颈部纵轴角度为 150°- 155°,马蹄足内翻畸形时变为 115°- 120°,致距骨头部距舟关节面方向从朝前变向内跖面,距骨纵轴从外上方转向下方,跟骨随之转向及内侧旋转,距骨对胫骨呈跖屈位,跟骨呈下垂内旋位像弓形,跟骨后外侧与外踝后侧、截距突与内踝尖端接触,舟状骨变小且内移在距骨头内侧形成关节面致前足内收畸形,早期楔骨、跖骨等无畸形改变。
外观表现:马蹄足内翻的孩子,足部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他们的脚会下垂,后跟向上,足外侧缘着地及足底向后,看起来就像一个高尔夫球棒,所以这种病也被称为球棒足。同时,孩子的足跟会内翻,足前部会内收,距骨头在背侧及外侧隆起。
类型区分:马蹄足内翻分为两种类型哦。一种是瘦长型(松弛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足部外形瘦小,畸形较轻,很容易用手法将足置于中立位,小腿周径与健侧相似,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另一种是短肥型(僵硬型),这类孩子的足肥而短,足跟小,畸形严重,小腿周径较健侧为细,畸形不易用手法扳正,常需手术治疗。
X线表现:通过 X 线检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征来辅助诊断。正位 X 线片示距跟角(距骨轴与跟骨轴的相交角)<30°。距骨纵轴与跖骨纵轴的相交角为 0° - 20°。综合上述两角度测量结果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侧位 X 线片示距骨纵轴与跟骨跖面切线所成相交角<30°,否则有足下垂。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这是最直观的表现;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跖屈内翻,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足弓高,足外缘凸起;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这些特征都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
3、站立时足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侧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及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孩子的行走姿态也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5、X 线摄片显示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和跟骨与第 4、5 跖骨纵轴不平行而形成夹角;距骨与跟骨纵轴夹角小于 30°(正常为 30° - 35°)。
早期干预很重要:对于先天足内翻的孩子,早期可以施行手法整复手法和悬吊法。就像轻轻帮孩子的脚调整到正确的位置,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足功能恢复。这就好比在小树苗还小的时候,给它扶正,它就能更好地生长。
针对踝部骨折的治疗:如果孩子是因为踝部骨折导致的马蹄足内翻,那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类型,施行手法整复或手术。之后再用石膏固定,同时配合中药强筋健骨,这样能更好地促进骨折恢复,也有助于马蹄足内翻的矫正。
步态表现:马蹄足内翻的孩子在步行时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他们的足会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足跖屈畸形。这会导致足内侧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而且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骨前后移动,增加外翻。距小腿关节疼痛、稳定性差。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肢体廓清障碍。
治疗方法:
【被动运动】患儿仰卧,治疗者控制足外侧缘向内、外侧反复牵拉刺激胫前肌、胫后肌兴奋性,快速叩击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诱发肌肉收缩,如 “唤醒” 肌肉。
主动运动:患儿在三角形长木板上行走促足外侧缘持重,距小腿关节有活动度时治疗者协助完成全关节活动,患儿能步行则在鞋内、足弓下放置布团或垫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帮助建立正确步行方式。